什么是血糖波动?改善血糖波动的策略有哪些?
- - 阅 632025年被定为“体重管理年”,这一举动不仅倡导要减脂瘦身,更强调“健康体重”与“代谢稳定”。
但是,管理体重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因为,很多人特别馋,不饿也想吃东西。
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,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,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相。
这个是一个50岁的男性,每天很饿,做一个简单的改变,就发现自己不饿了。
饥饿的真相,血糖波动
下面这张图片上一个50多岁的男性,在吃完高碳水食物之后,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。
吃完主食等高碳水食物后,食物被淀粉酶分解,血糖升高,同时胰腺会大量分泌胰岛素(Insulin)来降低血糖。
1个小时血糖达到高峰,3个小时左右开始出现低血糖,必须马上吃点东西,才能满足大脑和身体的需求。
图源 High Impact.com
很多人7点吃了包子油条等早餐,到11点左右又饿了,反而不吃早餐,更不容易饿。
所以,早上吃碳水是最错误的选择,大部分人就是因为反应性低血糖,而长胖的,这样吃,你每天就像一个饿死鬼一样。
减肥大业迟迟不成功就是这个原因。
而血糖波动(glycemic variability,GV)很容易被忽视,而这对身体健康很重要。
什么是血糖波动?
众所周知,HbA1c(糖化血红蛋白)主要用于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,可以反映过去2-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。
但血糖波动(GV)指血糖在一定时间内(如一天、数天或数周)上下波动的程度,能体现短期内的高峰(高血糖)与低谷(低血糖)。
短期 GV 通常使用标准差 (SD)、变异系数 (CV) 和血糖波动平均幅度 (MAGE) 等指标来评估。
例如,两位HbA1c同为6.5%的患者,一位血糖曲线平稳,另一位剧烈波动,后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显著更高。①
CGM(连续血糖监测)是评估GV的金标准,能实时捕捉血糖变化曲线。
血糖波动的杀伤力
→AGEs累积,全身细胞损伤
晚期糖基化终产物(AGEs)是慢性高糖环境下的毒性副产物,AGEs会粘连蛋白,导致血管硬化、器官衰败,是推动心血管疾病和老化的核心因素。
2025年荷兰一项大规模人群纵向研究“Maastricht”对795名40–68岁人群通过连续血糖监测 (CGM) 和皮肤自发荧光 (SAF) 测量血糖变异性和皮肤中的 AGE。②
结果发现:血糖波动(GV)的标准差 (SD)和变异系数 (CV)越大,皮肤中AGEs含量越高。
而皮肤自发荧光 (SAF) 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紧密相关,说明血糖波动通过AGEs机制加速心血管病变。
→心脏损伤
血糖剧烈上下波动会导致心肌结构重塑、钙离子失衡,增加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风险。即使在非糖尿病人群中风险也很高。
一项基于大型人群研究,使用台湾一家三级医疗中心的电子病历进行了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。研究对象为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 (HFpEF) 的753名糖尿病患者。③
结果显示,空腹血糖变异系数(FGCV)越高,住院心衰(HHF)和全因死亡率显著上升。
→血管加速硬化
血糖波动(GV)因血糖的快速波动,会导致线粒体活性氧产生过量,激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,促进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粘附,导致严重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损伤,让动脉粥样斑块形成,易引发中风和心梗。
研究发现,与稳定性高血糖相比,间歇性高血糖对内皮细胞凋亡和降低一氧化氮的影响更为显著,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心血管风险增加。④
比如这项研究中,有2078例2型糖尿病患者,这些患者在入院时(2017年至2022年)均无心血管疾病(CVD),且年龄>18岁,至少进行过三次HbA1c和FPG测量。⑤
结果显示,即使在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 (HbA1c) 水平下,长期血糖波动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有力预测指标。
→大脑受损
血糖波动(GV)是认知能力下降、痴呆和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因素。氧化应激和炎症是血糖波动扩增反应性ROS的关键机制,会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。
这种氧化环境促进AGE的形成,加速淀粉样β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,而这些都是阿尔兹海默(AD)的标志。⑥
韩国一项为期 6.9 年的队列研究显示,空腹血糖变异性较高与全因痴呆 (18%)、AD (19%) 和血管性痴呆 (17%) 风险升高相关。⑦
这种关联在长期患有糖尿病、血脂异常和接受降糖治疗的非肥胖个体中尤为明显。
而血糖稳定能延缓认知退化。
→眼底、神经病变
血糖波动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(DR)的独立预测因子,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。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(DPN)的独立预测因子,会导致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,表现为麻木、疼痛及汗腺功能异常。
→胰岛功能受损
频繁高血糖峰值会让胰岛β细胞持续过劳,形成“用得多、出得少”的恶性循环,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,形成恶性循环,最终诱发或加重糖尿病。
减少血糖波动的7大策略
→低碳饮食
低碳饮食可以减少血糖波动,循序渐进的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,并提高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,就可使餐后血糖曲线的波动幅度大幅减小。
这是坚持低碳生酮饮食的人,一天的血糖情况,基本上没有波动。
对于糖尿病人,餐后血糖稳定后,可以慢慢减少降糖药的用量,减少低血糖发生的目的,这样同时也会改善糖尿病的并发症。
→16:8间歇性禁食
在8小时内吃完,有16小时的空腹时间,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度,也可能增加棕色脂肪,有利于减肥。
在进食期间可以只吃两餐,或者一餐加一顿小餐。这样你刺激血糖的次数越来越少,你会慢慢体会到舒服的饥饿感。
→每餐添加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
蛋白质有助于减缓碳水化合物或糖进入血液的速度。像鸡胸肉、鱼、豆腐、坚果和橄榄油等,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。
→坚持规律运动
餐后活动15–30分钟,轻松散步、快走、家务都可以;可以活跃肌肉促进葡萄糖利用,提高胰岛素敏感性。
→监测与反馈:CGM与自我监测
对糖尿病或高风险人群,CGM能实时反馈饮食、运动与血糖的关系,帮助个性化调控。
非糖尿病人可使用指尖或者传感器测试。
随时了解血糖波动,识别高风险时段,及时调整。
慢性压力和睡眠不足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。⑧
可通过简易冥想、深呼吸(10–15分钟)、阅读书籍、保持体育锻炼、设定规律的睡觉和起床时间。
睡前至少 30 分钟不看手机;在黑暗、安静、凉爽的环境中睡觉;睡前不喝咖啡因和酒精,避免吃大餐。这些都有助于管理压力、保证高质量睡眠。
→避免含糖饮料
市面上的大部分都是含糖饮料,一点点果汁的饮料都可能导致血糖水平急剧上升,而且饮料消化很快,不含任何纤维或蛋白质来减缓其吸收。
所以尽量选择水、无糖苏打水或不加糖的花草茶。
关键的瘦龙说
体重管理年,多数人的目标是“体重下降”。
然而,体重只是外在表现,血糖稳定才是健康保障的核心。
血糖的稳定不仅关乎体重,还决定了代谢年龄、心脑健康、长寿质量。
像很多米面都属于快碳,是高糖食物,会让血糖剧烈波动,血糖峰值高,可能会造成:大脑受损(认知下降与老年痴呆风险增加);心脏损伤(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)。
血管受损(加速动脉硬化、易引发中风);眼底病变(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加快);神经损伤(糖尿病神经病变更易发生);影响胰岛功能,恶性循环;促进AGEs累积(损伤全身细胞)等。
通过健康饮食、规律运动、压力管理与CGM监测,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波动,帮助减肥,预防多种慢性并发症。
====进群、领取食谱,联系瘦龙=====
上百款瘦龙优选的高性价比健康补剂和低碳美食产品任你挑选哦,大家一定要关注哦
长按图片扫码关注哦
瘦龙每天都在公众号(瘦龙健康)这里发布文章,大家一定要关注哦。关注公众号后,请回复食谱二字,获取食谱。
如果你想进群,可以扫描下面的码哦
原文地址:http://www.chinalowcarb.com/glycemic-variability/关注微信公众号:『瘦龙健康』,及时获取最新低碳生酮相关的文章,公众号回复减肥,糖尿病,获取相关科普文章推荐。